切换至 "中华医学电子期刊资源库"

专题评论

图片丢失啦
共找到 11 条结果
Please wait a minute...
  • 1.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机器人与胸腔镜辅助胸外科手术治疗肺癌的近期效果比较
    马征, 岳韦名, 高存, 司立博, 孙振国, 陈观卿, 崔京京, 曲成浩, 田辉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7 (04): 208-213.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20.04.02
    摘要 (46) HTML (0) PDF (582 KB) (4)
    目的

    在倾向性评分匹配配对良好的情况下,比较机器人与胸腔镜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围手术期安全性与短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胸外科田辉教授肺外科团队因原发性肺癌行肺叶或亚肺叶切除+肺门纵隔淋巴结清扫或采样术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0例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胸外科(RATS)肺切除术,为RATS组;156例行电视胸腔镜辅助胸外科(VATS)肺切除术,为VATS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进行混杂因素校正,比较匹配后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结果。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后,每组88例配对成功。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行统计学分析,发现RATS组手术时间略长于VAT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5)。RATS组术中出血量较VATS组更少(P<0.001)。RATS组淋巴结清扫站数(P<0.001)及清扫个数(P=0.031)均高于VATS组;RATS组住院费用较VAT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第1~3天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ATS组术后第1~3天NRS评分更高。两组淋巴结升期率、术后第1~3天引流量、术后全部拔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可切除肺癌手术治疗上,RATS与VATS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短期疗效相似。此外,RATS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彻底性上存在优势,缺点是增加了住院总费用,潜在增加了术后疼痛。

  • 2.
    乳腺癌手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
    吕鹏飞, 郑武平, 范平明, 黄成谋, 梁新瑞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20, 07 (02): 98-103.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20.02.07
    摘要 (29) HTML (0) PDF (805 KB) (1)
    目的

    对乳腺癌手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收集2017年11月—2019年11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乳腺胸部肿瘤外科接受乳房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5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根治术后即刻乳房重建组(根治+重建组,n=25)和根治术后未行即刻乳房重建组(单纯根治组,n=125)。术后6个月时,应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乳腺癌生活质量量表(EORTC QLQ-BR45)调查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自制乳腺癌配偶问卷调查两组患者配偶的生活满意度,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结果

    生活质量调查分析发现:根治+重建组患者在身体形象、性欲、未来预期方面的得分优于单纯根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制问卷分析结果显示:根治+重建组配偶在身体形象、自身性功能和感情家庭方面的得分优于单纯根治组配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和经济水平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P<0.05)。

    结论

    乳腺癌手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未行即刻乳房重建的患者。年龄和经济水平可能是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 3.
    非连枷胸肋骨骨折手术疗效评估
    李扬, 何伟伟, 杨异, 吴伟铭, 高宗礼, 赵永红, 郭翔, 赵天成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9, 06 (01): 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9.01.01
    摘要 (32) HTML (0) PDF (695 KB) (6)
    目的

    评估非连枷胸肋骨骨折的手术疗效。

    方法

    回顾性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胸外科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09例非连枷胸肋骨骨折病例(骨折数≥3根),测定并比较患者入院即刻(IN)、术前1天(PRE)以及术后第1、2和7天(D1、D2、D7)的相应疼痛指数(PAIN)、肺功能指标,即肺活量(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呼气流量峰值(PEF)的差异。

    结果

    109例非连枷胸肋骨骨折患者中男性85例(78.0%),女性24例(22.0%);年龄23~74岁(平均年龄52岁);合并多发伤75例(68.8%),单纯胸外伤34例(31.2%);平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8.21分;平均肋骨骨折数5.79(3~16)根;平均入院至手术时间4.36(1~16)d。术后所有患者获得治愈,术后切口感染2例(1.8%),切口周围麻木5例(4.6%)。肋骨骨折手术治疗后第7天即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肺功能指标(VC、FEV1和PEF),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于骨折数≥3根的非连枷胸肋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早期即可明显缓解疼痛,快速恢复肺功能,手术简单安全。

  • 4.
    薄层CT扫描在区分多发性肺癌和肺磨玻璃结节成分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宣煜龙, 史敏科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 05 (04): 213-218.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8.04.03
    摘要 (39) HTML (0) PDF (727 KB) (0)
    目的

    通过薄层CT扫描区分多发性肺癌和肺磨玻璃结节(GGO)成分,并评估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3 254例Ⅰ期肺癌行手术切除患者,其中312例(9.6%)为多发性肺癌,所有患者根据GGO大小、薄层CT上的肿瘤实性成分比值(CTR)分为磨玻璃成分为主(GD)(0 ≤CTR < 0.5)、实性成分为主(SD)(0.5 ≤CTR < 1.0)、纯实性(PS)(CTR =1.0)。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多发性肺癌患者分为6组:GD+GD组、GD+SD组、GD+PS组、SD+SD组、SD+PS组和PS+PS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比临床Ⅰ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

    312例多发性肺癌患者中,251例(80.4%)切除了2个以上肿瘤同时病理诊断为多发性肺部肿瘤。其中GD+ GD患者90例(28.8%),GD +SD患者70例(22.4%),GD+ PS患者66例(21.2%),SD +SD患者16例(5.1%), SD +PS患者27例(8.7%),PS +PS患者43例(13.8%)。多变量分析显示,PS +P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整体生存率分别为GD+GD组96.7%,GD +SD组98.6%,GD+PS组84.8%,SD +SD组93.8%,SD+ PS组77.8%,PS +PS组41.9%。PS +PS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剩余2 942例Ⅰ期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为78.2%,与PS+PS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组与剩余患者相比预后类似甚至更好。

    结论

    在多发性肺癌患者中,PS +PS组患者生存率更低,这可能促进T分期更新,多发肺癌患者GGO影像学形态及其类型对预后评估极其重要。

  • 5.
    食管癌Ivor-Lewis术中营养管置入新方法的评价
    张满, 靳智勇, 王宇飞, 那顺, 郭占林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8, 05 (02): 91-95.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8.02.05
    摘要 (32) HTML (0) PDF (761 KB) (0)
    目的

    评价食管癌Ivor-Lewis术中新的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单一手术组同一术者开展的食管中下段癌Ivor-Lewis术共117例,其中2015年3月前采用空肠造瘘术行肠内营养49例;2015年3月后采用新方法放置鼻十二指肠营养管68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营养管置入所需时间、带管的舒适性,以及吻合口瘘、肺部感染、与营养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117例患者均顺利置入营养管,1例采用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置入失败。两组均无住院死亡病例。鼻十二指肠管组比空肠造瘘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1.8)min vs(18.2±8.2)min,P<0.05]。鼻十二指肠管组患者的咽喉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空肠造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8% vs 16.3%,P<0.05)。两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吻合口瘘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发生术后胃排空障碍和急性胃扩张。空肠造瘘组术后2例患者出现腹壁造瘘口渗液(1例最终因渗液多而拔除),2例患者出现不全肠梗阻;鼻十二指肠管组术后1例患者因烦躁自己拔除了胃管、十二指肠营养管。

    结论

    在食管癌Ivor-Lewis术中,应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置入方法简便、创伤小、时间短、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6.
    Caprini和Rogers风险评估模型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胸外科术后患者筛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准确性
    田博, 宋春凤, 李辉, 傅毅立, 张文谦, 胡晓星, 陈其瑞, 游宾, 陈硕, 李彤, 胡滨, 侯生才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7, 04 (03): 186-18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7.03.11
    摘要 (25) HTML (0) PDF (902 KB) (1)
    目的

    验证Caprini和Rogers风险评估模型在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中筛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有效性。

    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2016年7—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194例患者为样本,以Caprini和Rogers风险评估模型对所有患者进行回顾性血栓风险评分,并通过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得到Caprini和Rogers联合使用后的预测概率值,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进行两两比较,以Youden指数最大的分界点作为最佳诊断分界点。

    结果

    胸外科术后总的VTE发生率为13.4%。Caprini模型AUC为(0.713±0.043,P<0.001),Rogers模型AUC为(0.577±0.062,P=0.207),预测概率模型AUC为(0.730±0.041,P<0.001)。Caprini模型分别与Rogers和预测概率模型AU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预测概率模型较Rogers模型AUC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Caprini模型在Youden指数为0.393时,敏感度为0.923,特异度为0.47;Rogers模型在Youden指数为0.135时,敏感度为0.385,特异度为0.75;预测概率模型在Youden指数为0.444时,敏感度为0.962,特异度为0.48。

    结论

    Caprini和Rogers风险评估模型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胸外科手术后患者筛选VTE的准确性。

  • 7.
    单肋间二孔法胸腔镜肺叶肺段切除术连续200例经验及慢性疼痛的评估
    赵国芳, 杨明磊, 徐湘, 倪俊俊, 董彩军, 郑恩阔, 曾招龙, 李军芳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6, 03 (02): 100-106.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6.02.007
    摘要 (72) HTML (0) PDF (926 KB) (0)
    目的

    描述单肋间二孔法胸腔镜(VATS)肺叶肺段切除术的方法并总结其经验,评估该手术方法对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

    方法

    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连续有217例患者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胸心外科接受了单肋间二孔法VATS肺叶肺段切除术。2014年1月至6月,同一术者在该院连续完成了80例传统三孔法VATS肺叶和肺段切除术。收集并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术后第6个月时患者慢性疼痛的数据。

    结果

    200例患者(其中肺癌173例,良性疾病27例)成功进行了单肋间二孔法VATS手术(其中肺叶切除141例,肺段切除59例),17例患者因各种原因中转为三孔VATS或开放手术。200例行单肋间二孔法VATS手术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60.1 ± 56.1) min;平均淋巴结清扫数(10.5 ± 5.3)枚;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4 ± 2.9)d。其中4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1例患者在术后30 d内死亡。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随访成功的92例单肋间二孔组患者与71例三孔组患者,单肋间二孔组患者的慢性疼痛发生率和疼痛分值均明显低于三孔组[25.0% vs 43.7%,χ2=6.300,P=0.012;(2.3±0.8)分vs (3.6±1.6)分,t=3.912,P<0.001]。

    结论

    单肋间二孔法VATS肺叶肺段切除术对大多数患者是安全、可行的。这项技术相比传统三孔法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和疼痛分值。

  • 8.
    基于累积评分的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风险分级系统
    张磊, 李辉, 侯生才, 苗劲柏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6, 03 (01): 15-2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6.01.015
    摘要 (19) HTML (3) PDF (841 KB) (3)
    目的

    建立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的风险分级系统,为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生胃食管吻合口瘘风险分级,识别潜在的高危患者。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85例食管癌患者被纳入分析。对术后胃食管吻合口瘘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根据预测因素的权重进行赋值,最终建立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并发症的风险分级系统。

    结果

    全组患者术后食管胃吻合口瘘发生率为9.5%(27/285),院内病死率为2.8% (8/28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颈部吻合、年龄>69岁及血浆白蛋白<25 g/L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每个独立危险因素均赋值1分,根据患者累积评分进行分组,其中0、1、2、3分组术后吻合瘘的发生率分别为2.2%、7.4%、21.0%和37.5%。

    结论

    食管恶性肿瘤术后吻合口瘘风险分级系统,临床可操作性强,可识别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高危患者。

  • 9.
    胸腔镜手术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评价
    范平明, 吕鹏飞, 郑武平, 郑立平, 高炳玉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6, 03 (01): 35-39.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6.01.035
    摘要 (17) HTML (0) PDF (799 KB) (0)
    目的

    胸腔镜快速康复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应用及其效果评价,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经手术治疗的24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全胸腔镜手术170例(胸腔镜组),传统开胸手术者70例(传统开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液总量、胸引管带管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观察麻醉前(T0)、切皮后1 h(T1)、术毕(T2)、术后24 h(T3)和术后48 h(T4)的免疫应激状态相关指标。

    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在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胸液总量、胸引管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均优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P=0.00;t=-3.2,P=0.00;t=-12.7,P=0.00;t=-9.4,P=0.00;t=-6.0,P=0.00);但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P=0.22)。胸腔镜组在术后24 h(T3)和48 h(T4)的免疫因子指标高于传统开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外周血中,胸腔镜组在术后24 h(T3)和48 h(T4)的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低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1,P=0.00;t=-20.06,P=0.00)。

    结论

    胸腔镜外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短、引流量少、应激和免疫反应小等优势,值得广泛应用。

    Baidu(8)
  • 10.
    2014年欧美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管理指南解读
    吴镜湘, 徐美英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5, 02 (04): 213-217.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5.04.001
    摘要 (27) PDF (951 KB) (3)

    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行普胸外科手术时风险较高,围术期麻醉评估和管理是一大难点,2014年欧、美心脏病学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麻醉学学会(ESA)分别发布了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术期评估管理指南,为接受非心脏手术成人患者的围手术期心血管评估和治疗提供指导。该文主要根据上海市胸科医院的临床处理经验对欧美指南加以解读,以期在两个方面为临床医生提供借鉴:一是评估合并心脏疾病的患者哪些因素可能会增加胸科手术围术期发病率和病死率;二是如何设计合理的围术期治疗策略来降低心脏病患者胸科手术时的围术期风险。

  • 11.
    术前凝血检测对于评估根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意义
    索海进, 张华, 朱建权, 刘俊, 王长利
    中华胸部外科电子杂志 2015, 02 (01): 40-47.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73.2015.01.008
    摘要 (14) HTML (0) PDF (916 KB) (0)
    目的

    评估术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行根治性完整切除术后总生存率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完全性切除手术的NSCLC患者754例。利用Kruskall-Wallis和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术前常规凝血检测水平与其他变量的相关性,并且通过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凝血功能的术前水平和总体生存率之间的关联。

    结果

    所有术前常规凝血检测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NSCLC患者T分期及临床分期均存在相关性。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凝血试验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χ2=8.254,P=0.004)和国际标准化比值(χ2=5.4.4,P=0.020)延长,以及异常升高的纤维蛋白原(χ2=9.184,P=0.002)和D-二聚体(χ2=9.184,P=0.002)水平提示预后较差。多变量模型证实术前D-二聚体为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OR=1.274,95%CI:1.040~1.559,P=0.019)。

    结论

    术前凝血检测中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国际标准化比值延长以及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提示NSCLC患者预后不良,而术前凝血检测中D-二聚体是行根治性手术NSCLC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Baidu(3)